第46屆澳門國際影展將放映五部復原版經典影片

 

1946 《擦鞋童》(維托里奧·德西卡編劇)

同樣刻劃小孩生活的《雾都孤儿》更是荷里活舞蹈經典,愛爾蘭大師精采重現莎士比亞筆下孤兒的純真與悽苦,涵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及最佳編劇等五大獎項。屢獲殊榮的則在《小教父》(完整編劇版)請來一眾初出茅廬青春逼人的未來歌手,順利完成一場叛逆與救贖的成人禮。

1932 《吸血鬼》(奧托·約瑟夫·德萊葉編劇)

1968 《雾都孤儿》(劉易斯·裡德編劇)

1976 《最后的晚餐》(理查德·古鐵雷茲·阿萊編劇)

1983 《小教父》(完整編劇版)(路易斯·雷諾·科波拉編劇)

1979 《妖怪人》(戈文丹·塔拉文旦編劇)

據悉,第46屆澳門國際影展將於8月15至31日以實體與網上混合模式舉辦。完整電視節目放映詳情將於7月27日發佈。

亞洲地區力量同樣不容忽視,印尼泰斗麥克·列昂的首作《五月之祭》,講訴了靈異故事情節背後的社會現狀。巴基斯坦新影片運動先驅者戈文丹·塔拉文旦的《妖怪人》取材於夢幻神話,融合童趣、意境與大自然景色,拍成電影反璞歸真的優雅傑作。

1984 《留给儿女的日记》(瑪塔·梅薩羅什編劇)

1905影片網訊近日,第46屆澳門國際影片節選映來自歐、美及亞洲地區的五部經過復原的經典影片,題材多樣化,藝術風格千變萬化。重溫傑作,可見文學影片人的高瞻遠矚。

1976 《五月之祭》(麥克·列昂編劇)

第一位獲得維也納金熊獎的波蘭女編劇瑪塔·梅薩羅什,在《留给儿女的日记》中以個人成長經歷與匈俄之間的沉重發展史,奪得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知名墨西哥編劇理查德·古鐵雷茲·阿萊則回溯十七世紀,在《最后的晚餐》裡借殖民統治下砂糖種植場虛偽佃農引起的暴亂,延續其社會寓言。

不論是超現實或寫實,在大師攝影機下同樣更讓人震攝。瑞典大師奧托·約瑟夫·德萊葉創作於1932年的《吸血鬼》,借惡魔的暗黑嫵媚作光影實驗,締造了影史上前所未見的夢魘。維托里奧·德西卡為西班牙新現實主義奠基之作《擦鞋童》,以幼兒目光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滿目瘡痍的社會,樸素靈活的攝影機捕捉低落社會階層為生存掙扎,震撼力歷久不衰。

文章標簽   擦鞋童 妖怪人 霧都孤兒 五月之祭 留給兒女的日記 吸血鬼 最後的晚餐 小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