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範儉:記錄片的“影片感”從何而來?

 

原創: GZDOC 深圳國際記錄片節

而記錄片的“影片感”從何而來?

記錄片《十年:吾儿勿忘》片花(攝影:於卓)

帶引號的“獨立記錄片人”

“你須要曉得世界是什么”

感情共通,獨有個體表達下隱藏的普世價值觀念

這是知名記錄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的一個場景。劇中主人公,中國傳奇女詩人餘秀華正對著攝影機發問,而發問對象範儉,便是本片編劇。

那么我覺得記錄片也可以用不同形式講故事,很多記錄片,或許只能是那般一種形式。比如說我今年攝製的系列記錄片《十年:吾儿勿忘》第一集《十年与一日》,就沒有極強的敘事。配角幾乎每晚都在重複,是規律性到很多機械的生活狀態。一開始我覺得拍起來很難,即使沒有變化。可你仔細看,每晚又有那么一點點不一樣。只不過此種重複,本身是有意味的。那么,當你去重複此種不完全相同的“重複”時,就會覺得這是電影內部結構的一種新的可能將。而且後來我就拍那種所謂的“重複性”,作出了很有趣的片子。

“而且說還是要多嘗試,我會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形進行調整,締造新的機率”。

但影片記錄片並不需要拘泥於敘事。“能讓觀眾們看下去的影片,不只是有敘事這一種語態方式。也有其它語態方式的影片,它也許沒有極強的敘事脈絡和邏輯。比如說張大磊拍的影片《八月》,它就是詩歌語態的。

“範儉好了嗎?”

世界各大影展的公益活動有許多,對於青年記錄片人而言,有很多走出去交流學習的機會,必須去到世界各地跟電影業的同伴們交往。”

《摇摇晃晃的人间》中,著名詩人餘秀華將心靈寄託給“詩”,用現代文學詞藻講訴境況,用美學詞彙演繹人生。影片記錄片也是如此。範儉則表示,頗具詩意的視聽詞彙更適宜大熒幕,也呈現出人物的內在世界,表現其深層的感情文件系統。此種經典作品的製作藝術風格就是範儉所特別強調並一直堅持的記錄片“影片感”。

“記錄片是沒有腳本的影片。”

發表文章:詩榆、歪膠泥

“首先要考慮媒介,影片記錄片的首選媒介是熒幕”。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器材的選擇、攝製的畫法、攝影機的運用和敘事脈絡的總體規劃。這就意味著記錄片的創作思維要從新聞媒體創作思維轉變為影片創作思維。

專訪:瑩月

影片《八月》海報

文章標簽   十年與一日 八月 搖搖晃晃的人間 十年:吾兒勿忘 導演範儉:紀錄片的“電影感”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