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那兩年,年長的自己身旁是祖國

 

盟軍跨過清川江,把炸藥扔進了我們的邊境地區衛星城,戰火已經燒到了家門口。

我不滿很多編劇非要去學西方那一套,把那段發展史拍成電影所謂思考內戰。我們明明是保家衛國,卻成了要思考的那一方?思考什么?思考我們不想保家衛國?思考我們沒有跪下來求饒?

為什么而戰?

國慶這兩天,去看了《长津湖》。這一部影片我是既期盼又擔心,期盼是因為這一段發展史早就必須拍成影片,擔心是懼怕影片拍得不倫不類,對不起這些為國犧牲的先烈。

而從個人的層面呢,就是伍千里對伍萬里說的:我和小弟把仗都打完了,不讓你打。就是教導員梅生說的:我們這一代人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來打。

當時新中國才剛設立,百廢待興,而敵方是武裝到牙齒的盟軍,敵方的軍力、經濟發展整體實力和綜合國力都十倍於我們。從紙面上講,那場戰很難打,難度遠遠少於解放戰爭,抗戰。

幸虧《长津湖》沒有,它把為什么而戰通過四個層面說得很清楚。

幸虧整部影片沒有發生這種的情形,儘管很多瑕疵,但是瑕不掩瑜,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對我而言,評價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影片好不好,第二要素就是看整部影片是不是說清楚我們是為什么而戰?

從中間的層面,就是電影中宋時輪對戰俘所言的。勞苦大眾分到了農地,全省人民急忙開始全新的生活,現在有人要把那些搶回來。能無法應允?無法,而且我們要保家衛國,更是要保護我們來之不易的光明和勝利。

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要打那場戰?

從大的層面而言,是影片中毛澤東所言的(大意)“為今天,不敢打;為的是未來數十年,五十年的和平,不得不打”

我並非影片專業人士,不擅於從表演藝術的角度去說整部影片,我只能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聊聊整部影片給我第一印象甚深的兩個細節。

文章標簽   長津湖